2009年6月24日星期三

他比煙花寂寞

摘自張國榮-美麗的回憶 (明報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,版權所有)

第一章 他比煙花寂寞

孤獨的童年讓他無法釋懷

張國榮的本質是柔弱的,他有一種很情緒化的詩人氣質。擁有這種氣質的人,童年大多是孤獨的。童年就像一個詩意的釀池,眼淚、孤獨、寂寞、愛和渴望都在裏面發酵,一個像羅馬神話中臨水自愛,顧影自憐的少年生長在這裡面。

張國榮一生沒有擺脫童年情景。在二十世紀心理學中,童年情結被認為是影響一個人最大的因素之一。童年,像宿命一樣給張國榮的一生抹上了憂鬱的色彩。

對於張國榮來說,那已經過去的孤獨與失落,每每到了人生關鍵時候便顯現出來。

他出生於一個大家庭,父親是香港出名的洋服商。父親是手藝人出身,完全靠自己的打拼掙得一個好家世。他一生有十個子女,完全是嶺南人的信念,多子多福。

一九五六年的香港還沒擺脫上海的陰影,經濟上沒有顯露出後來的亞洲明星的光芒,但張國榮的父親在商界已經薄有名氣。香港作為英國的殖民地,穿洋服是場面上所必須的,同時又有太多的歐美人士登臨這塊香島,西方人的穿戴習俗,日益影響著這個小島上的東方人。張父的裁縫手藝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,他甚至遇上了給來港的荷里活的大明星馬龍·白蘭度做洋服的機會。這對提高他的名氣可是再好不過了。

在香港的五十年代的溫柔風雨中,張國榮誕生了,那是1956年9月12日,他上面有九個哥哥姐姐。他排行最尾。他本應受到寵愛,但父親跟母親不合,這是張國榮一生悲劇的開始。張國榮很喜歡他的父親,但父親除了節慶或假日,平日很少歸家,生意忙是主要原因,跟妻子不合也使他不願意多在家裏逗留。

張國榮的母親一方面需要幫手照料家裏的生意,一方面因自己的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,很少有閒情顧及眾多子女。從小,張國榮的兄姐們都和父母分開住,張國榮同樣如此。

一直關心和照顧他生活的,只有家裡一個傭人六姐。因此,張國榮對自己的父親只有好感,並沒有什麼感情,而母親與他和兄姊們同樣有很大隔閡,互相難以溝通,說起話來如陌生人一般客氣。

儘管張國榮非常疼惜家裡每一個人,但說到家事,他仍然滿腔遺憾,尤其是那個寂寞得可以的童年,他更是無法釋懷。

「我從沒和爸媽一起生活過,長大之後,和媽媽在寶豐大廈住,合不來。小時候最需要被關注的時候,他們沒有和我一起經歷,現在我和媽媽就像一對普通朋友,會在經濟上支持她,像朋友多過親人。」張國榮後來曾說,和媽媽的關係甚至比一般朋友還要生疏。反而是從小照顧她的傭人六姐,在他心目中佔更重要的地位。(張國榮從英國留學回來,自食其力當一個普通的售貨員,七七年想參加麗的電視舉辦的歌唱比賽,但是交不出五元報名費,六姐知道後,二話不說立即掏了二十元私己錢給他。因為這二十元,張國榮感激六姐一輩子。)

他曾笑言,時至今日,母親到他家做客,還會客氣地問:「可不可以用一下你的洗手間啊﹖」這對他,實在可說是一個悲哀的諷刺。

張國榮小時候是一個安靜和憂鬱的孩子,像一切敏感而聰明的孩子一樣,他在心裡創造了自己的世界。

「我是不愛吵鬧,不愛說話的小孩子,任何人來我家,你在廳,我在房,你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,嬰孩時期已經是這樣。懂事之後,覺得家裡很混亂,有很多成員,但沒有一個關心自己,唯一最疼我是工人,三年前也過身了。你問我他們是否很珍惜我,可能是,但小時候最需要的關懷和愛護,永遠都無法彌補。八哥比我年長八歲,還可以和我玩什麼?沒人理,沒人教,大姊和我相差十八歲,可以溝通是長大之後的事情。」

沒有嘗到母愛是張國榮一生的大遺憾,遙不可及的父愛也使他心中一疼。他曾說過,「爸爸疼我是無條件的,媽媽對我好,是有條件的。」意思是說,如果今日他不是張國榮,媽媽對他的愛會有所保留。

童年的境況在張國榮的心裡留下了很大的一塊陰影。有人說他性格中有強烈的「渴望溺愛」的成分,這也許與兒時缺乏關愛有關吧。

父母婚姻的不和諧也傷害了他,從小張國榮已經深感婚姻之不可信任。小時候,他看見別人結婚反而會傷心大哭。成年之後,他更時常把「婚姻是一種無形的負累」掛在嘴邊。「如果相愛,沒有這一紙婚姻證明書,都可以過得很好。如果要分手,有這一紙婚約也改變不了什麼。」這樣徹底的懷疑論,很難說不是由於家庭的影響。

回首童年,「沒有什麼值得我去記得,沒有什麼值得我去留戀。」在一次訪問中,張國榮用了這樣的話作總結。

3_28-3-326-58_20030404183111
幾歲大的Leslie,已經具有俊男的雛型。真可惜,一個這麼漂亮聰明的孩子,竟然得不到父母的寵愛。

「世界上有一種鳥沒有腳,生下來就不停的飛,飛得累了就睡在風裡。一輩子只能著地一次,那就是死亡的時候。」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