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者/中文大學教授洛楓小姐花了幾年時間研究和搜集資料,著作了「禁色的蝴蝶」(去年書展獲選08年度我最喜愛的好書)。
這本書令我愛不釋手,洛小姐既是藝術研究家、文化評論人,亦是張國榮迷,「禁色的蝴蝶」學術性、理性與感性並重,在其中一章裡,洛小姐以專業知識、確實的理據和有力的論點,給涼薄短視的香港傳媒、蘋果文化以及那些尖酸刻薄的惡毒嘴巴,嚴厲地刮了一巴掌。把書合上後,我激動與感動的情緒仍然揮之不去。
這一章長達十數頁,我只能節錄一小部份:
「藝人的生命是如何被操控運作?當中有沒有涉及不公平、不公義或誤導的手段?大家搶購或享用這些商品,滿足那些慾望的快感,當中有沒有從非人性、非人情的途徑得來?對於死者的消費,有沒有建築在生者的痛苦之上?」
「所謂《成也傳媒,敗也傳媒》,媒體催生了偶像,但同時也具有毀滅他們的力量。媒介殺人更是無色無形的利器,因為它往往理直氣壯,用《大眾知情權》作為糖衣的包裝,而且容易被大眾內化,視作理所當然,歸根究底,是怎樣的大眾才會造成怎樣的傳媒,是我們的社會世態傾向涼薄、愛看熱鬧?還是大眾缺乏深層的文化反思、對別人缺少同情諒解?我們的傳媒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如果說,偷窺他人私隱也屬於《大眾的知情權》,這到底是濫用權力還是暴露了大眾的淺陋?」
「張的自殺身死除了抑鬱症的病因外,報刊的黑手也難避媒介殺人嫌疑。」「日本的歌迷差不多異口同聲討伐,一面指斥香港報刊平日報導張國榮生前在日本的演出和活動,已有許多與事實不符的捏造和歪曲,一面也譴責是狠毒的人身攻擊,謀殺了張國榮的生命。」北京的歌迷指出:「曾經擁有這樣造詣卓絕的演藝者而不加以珍惜,反而痛加譭傷和抹黑,是傳媒自身文化價值觀的缺失和社會文化水準的失衡。」洛小姐指出,西方和日本不見得沒有威迫同性戀者、異見者或窮追名人、明星的事例,但香港媒介最大的問題是,狗仔隊文化的單一、專獨和壅斷,令我們別無選擇。
「1995年6月20日,香港《蘋果日報》創刊,媒介的風氣從此逆轉,新聞從文字的記述轉向圖像的渲染,從客觀的陳列事實變成隨意的斷章取義,或索性偽造,人物專訪也淪為發掘內幕,隱善揚惡,報章充斥《煽、色、腥》的氣味,即煽情、色慾和血腥,將新聞事件加工、娛樂化或局部放大,以誇張、暴力的手法增加事件的戲劇性,嚴重侵犯和出賣受害人的私隱,正如傳媒評論員梁麗娟所言《狗仔隊記者冒起,新聞變質,傳媒操守下滑,連帶記者的社會地位也急劇下降...傳媒對有獵奇價值的人物的狙擊是不遺餘力的,且走向一個非人性化的地步,而這種獵奇行動,已經由部份報紙擴展至整個報業,甚至整個印刷媒體,傳統新聞價值在蘋果化的衝擊下崩潰,新聞的公信力及從業員的社會地位被削弱,報紙濫用新聞自由牟利或罔顧社會責任。可以說,蘋果日報與壹傳媒的出現,徹底逆轉了香港媒體的生態環境。》」
洛楓小姐將某些傳媒因應形勢即時更改立場,由譏諷中傷張國榮的藝術形象,反過來追祟讚揚的做法評為:「文化素養的不足,演藝知識的貧乏。」「淺薄、無知、見風轉舵、前倨後恭的偽善與精神分裂。」我太欣賞「精神分裂」這個形容詞了,若不是精神分裂,怎會轉眼間兩副相反的嘴臉和兩種不同的態度?
很有趣,「禁色的蝴蝶」去年出版後,蘋果日報刊登了這段文字:「5年前的愚人節,張國榮開了一個令人惋惜至今的玩笑,膽敢說他後無來者,因為我想不出還有那一個男星,在舞台上,或是撥弄長髮、腳踏紅色高跟鞋、花旦妝容杏眼一瞥,仍能攝人心魄。「萬人迷」者,有千萬造型迷倒萬千人,眾人忘不了他,卻不知道他的不古來自他的藝術昇華,詩人洛楓,以學者及張國榮Fans身份,撰寫《禁色的蝴蝶:張國榮的藝術形象》分析張自九十年代的形象之藝術含意,包括「性別易裝」、「異質身體」、「水仙子」形態、「死亡意識」等,解剖張國榮Fans文化。
今年4月,我們除了以電影、音樂「追」憶哥哥外,亦可藉此書,讓我們重新再一次認識你,再一次慶幸遇到你,哥哥!」
我當然記得「熱情演唱會」,這是我第一次坐在紅館欣賞張國榮的演唱會,全場爆滿,我幾經轉折才訂到前排的門票,現場氣氛之熱烈程度令我難以忘懷,但是我更記得蘋果日報當時是用怎樣的手段抹黑哥哥,怎樣用嘩眾取寵的字眼如「貞子look」之類評擊他的演出,首次與亞洲人合作的國際時裝大師Jean-Paul Gaultier大為震怒,直斥香港傳媒不知所謂。熱情演唱會氣勢如虹,在海外獲得很高的評價,日本傳媒稱之為「完美的藝術」,外國記者指責香港傳媒為何要自己陷害自己的藝人?明報頒了一個致敬大獎給「熱情演唱會」,在海外的讚譽下,其他傳媒包括壹傳媒,不敢再明目張膽地攻擊哥哥的演出,但暗地裡,香港狗仔隊在哥哥生前死後都沒有放過他,不斷滋擾他及他的家人,入侵他的私生活,在他死後仍繼續利用他的剩餘價值,用豪無事實根據的推測去炒作他的新聞,從不接受訪問的唐鶴德先生,唯一一次對傳媒開腔,說的話是:Leslie生前對外間的傳言,雖然也是一概不回應,但他會用行動去闢謠。現在他已手無寸鐵,豪無還擊之力,請不要再用文字和語言進行鞭屍。
今年,海外仍在舉辦紀念張國榮的影展,每年四月從世界各地聚集香港追悼他的fans 仍然絡繹不絕,這是無法歪曲的事實,蘋果日報對哥哥的報導,由肆意攻擊抹黑,變成中立客觀,再變成追悼表揚,去年做了一個「張國榮逝世五周年紀念特輯」,今年再刊登另一段深情的文字懷念哥哥。
我多麼願意相信,終有一天,那些黑心的人,會後悔自己從前的所作所為,並且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。
http://www.rthk.org.hk/culture/bookprize2008/book/book_15.htm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